发声 | 首先要革自己的命

这是一封写给NGOCN读者和捐款人的感谢信,除了感谢,也会谈谈这个项目或者这次筹款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这个项目是一个开始,先革自己的命

这个非虚构写作项目是基于我们对目前媒体环境以及过去工作方式的一种反思,自从2014年转型公益媒体,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为草根发声。

要发声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比如足够的阅读量来支撑,这方面我们有一些还算不错的数据成绩,比如数十万加的单篇微信文章等。数据背后也容易总结套路,而我们的套路简单来说就是追热点,跟着热点容易得流量。一些缺乏热点的文章,也可以蹭着人气再扩大影响。一切都顺理成章,对捐赠方还是对自己,似乎也交代得过去。

ge1

但追热点的致命伤是热点瞬间即逝,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够在网上核实完相关信息,再加一个电话或者线上采访便要发出文章,否则过了热点就没有流量,没了流量就无法带来“影响力”。

即使是这样,工作量仍然会让一个只有1~2名全职内容编辑的团队陷入透支危机。最绝望的事情,是距离我们希望更多边缘群体”被看到“,有更多深度有力量的故事这个目标越来越远,无奈的还有现在的舆论环境,去现场“”挖到料“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大概是不甘心目标离自己越来越远,或是不想在当下“温水煮青蛙“,于是我们又要启动一次转型,哪怕先革自己的命。离开自己逐渐熟习的套路,去探索暂时没流量,但更有生命力的人和事。最重要是,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耐性,去抵御流量的诱惑,套路的依赖。在平衡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关注下,像一个扎实的工匠人,静下心去雕琢手中的作品。

于是,就有了这个项目。

我们想用未来一年来探索这个答案,如果你想参加这场“冒险“旅程,欢迎联系我们。草根组织最大的特点是不怕输,也不容易服输。先革自己的命,去寻找一个想要的未来。

打开一种与读者/捐赠人的新关系

第一次做公募筹款,我们明显经验不足,无论规则还是自身都有许多改进空间。但庆幸我们迈出了这一步,终于走到了更多读者面前,跟他们说:亲,来支持我们对公共议题和边缘社群的深度写作吧!

真的走到这一天,发现筹款数字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在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份支持,让我们可以开启一种与读者新关系。

过往我们与读者是网友神交,我写你读,认同的点个赞,或者转发传播,有话说的会在评论区或后台留言,中了心坎的还会有打赏,但互动似乎到此为止。而这次募捐,无论捐多捐少,都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交流和了解读者的机会。

正如詹膑老师在《让世界滑落得慢一点,让更多声音能够说出来》的文中提到,公众支持的讨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当新闻报道变成「公益行为」时,这意味着它还真正从「公共精英」那里延展出
来了一步,每个公众都可以通过「捐助」行为参与到这个报道里,成为这个报道的
「隐藏作者」,这显得更吸引人,因为它还帮助了我们普通个体实现自己微小的「意义」。
通过「捐助」成为作者发声;通过声音实现小的意义,捐助者也就转变为「公民」,
参与了公共领域。

发声本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一个读者,都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我们正共同参与公共讨论,开拓言论空间。

我们希望联系到更多读者,这次募捐成为了我们积极行动的催化剂,未来,将推出更多读编互动,构建这个共同体。

NGOCN执行主任吴丽岚(比目鱼)

2017.9.9

相关文章

From Ruan Xiaohuan to "Program Thinking": How Did a Regular Citizen and a "Hacker" Become "Enemy of the State"?

Special thanks to What's Up Beijing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2023/04/17

从阮晓寰到“编程随想”:一个普通公民和“极客”如何成了“国家的敌人”?

45岁的阮晓寰,一个妻子眼中的理想主义者,酷爱读书的技术天才。一个关心社会公正的普通人,如何仅仅因为网络发帖就一步步成…

2023/03/29

武汉医改示威者:“三年了,这是存活下来的人在反抗”

2月8日的第一次抗议发生后,抗议者们并没有得到他们期待中的答复。一周之后,抗议再次爆发。一位姓樊的参与者在接受采访时说…

2023/02/22

如何安全地接受媒体采访,为亲友或者运动发声

过去两周,随着白纸运动的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反扑和打压也持续不断,我们或许身边就有亲友被带走问话,甚至失联超过一周仍没…

公民安全行动指南 -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