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烂尾楼停贷潮持续发酵,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各地烂尾楼停贷潮持续发酵,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根据购房者发布的信息统计,截止 7 月 13 日,已有 106 个楼盘项目的购房者宣布停贷(克而瑞网站显示原文已被作者删除),涉及全国 18 省 47 城,其中郑州为重灾区,断供问题项目已有 26 个。另据克而瑞研究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1 年末,24 个重点监测城市尚未交付的问题项目总建筑面积占当年成交总面积高达 10%。其中,郑州、长沙、重庆和武汉四地所涉问题项目总套数都超过 2 万套,仅郑州和长沙的问题项目总建筑面积占比当地成交总面积分别为 29% 和 25%。
据东方卫视报道,这些烂尾楼有的已是停工多年的楼盘,也有还没到交付时间但资金紧张,无法复工的停工盘。另据明报统计,这些楼盘涉及多个知名民营企业,目前恒大地产涉及的烂尾楼盘最多。
这次停贷潮的影响也蔓延到银行业。据红星资本局报道,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 7 月 14 日纷纷针对本次事件发布公告,表示涉及规模较小,风险总体可控。但明报引述花旗研究数据,指出今波停贷潮引发的不良贷款可能多至 5610 亿元人民币,占到未偿还房贷余额约 1.4%,即使对银行整体影响“可控”,但多家国有银行仍可能面临更多按揭贷款风险。
多个被媒体采访的涉事业主表示停贷是无奈之举,这些烂尾项目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涉及孩子上学、落户等种种生活问题,而且多年的维权行为也毫无进展,迫于无奈下才决定集体停贷。不少受访业主表示只要楼盘复工,按时交付,将会继续偿还房贷。但多个媒体和法律专家仍提醒自行“断供”将面临失信和违约风险,东方卫视建议业主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并引述2019 年最高法院的一份民事判决书和今年 2 月发生在浙江嘉兴的全国首例购房者胜诉案例,在这个购房者与银行关于烂尾楼剩余贷款纠纷的案件中,最终法院判决剩余贷款由开发商承担。
2. 2021 年卫健发展公报显示疫情加剧医疗资源结构性问题
近日,2021 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推算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超过 7.5 万亿,人均卫生总费用为 5348.1 元,较2019 年总费用高出 1 万亿,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增长近 700 元。但相关费用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更方便和廉价的公共医疗服务。
根据财新报道,疫情防控带来医疗机构支出增长,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往往冲在防疫工作第一线,成为核酸采样与疫苗接种的主力军。但防疫任务占据基层医疗机构太多精力和支出,又需兼顾日常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现金流。财新调查山东省烟台市下辖莱阳市当地 18 家基层医疗机构,发现近三年,它们绝大部分入不敷出,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拖欠了 3 个月。而这是全国基层医疗机构的缩影,也加速了人才向大医院集中,加剧基层优质医生匮乏困境。
根据财新对最新公报的分析,三级医院数据增长明显。机构数从 2019 年的 2749 个增加到 2021 年 3275 个;床位数从 2019 年的 277.79 万张增加到 322.89 万张,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等也在持续增长。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虽有小幅增加,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机构数和从业人员数均在减少,诊疗量占比也在持续下降。财新引述统计数据表示,与 2012 年相比,基层诊疗人次占比在过去近十年间由 59.7% 下降到 50.2%,年均下降 1.05%,而医院诊疗人次占比一路攀升,由 36.9% 升至 45.8%。按照此前国家新医改目标,至 2017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达到 65%。但按照目前数据显示,专业人士称医院的诊疗人次将在两年超过基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持续萎缩。这个与新医改的目标越来越远,由于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医院集中,将不断推高患者就医成本,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难题仍在加剧。
另外,公报也报告了 2021 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为 2.2 万人,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 2 例,死亡数居前 5 位分别是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 99.7%。
3. 刘晓波逝世 5 周年,至少 15 名新闻自由捍卫者有葬身狱中可能
7 月 13 日是刘晓波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公民,也是第三位在服刑或拘禁期间获得该奖的得主,更是诺奖史上唯一一位从获奖至辞世未能恢复完全人身自由的诺贝尔奖得主。他身兼作家、人权捍卫者和零八宪章主要起草人等多个身份,也曾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毕生致力于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运动,曾因此多次被捕入狱。2017 年 6 月,正在服刑的刘晓波因为肝癌晚期申请保外就医,却一直被安排在沈阳的医院接受治疗。当时全球 154 位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布联署公开信, 要求中国政府遵循人道主义原则允许刘晓波和妻子刘霞到国外治疗,参与会诊的美国和德国两地专家也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刘晓波和他的家人已经要求到德国或美国治疗,两地的医院也同意接收刘晓波,并尽可能提供最佳医护。尽管海内外社会进行了多方声援和营救尝试,刘晓波仍不允许出国治疗。
2017 年 7 月 13 日,刘晓波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逝,终年 61 岁。
无国界记者在刘晓波五周年发表纪念声明,表示在他逝世 5 年后,至少有 15 名中国新闻自由捍卫者仍在狱中,如果不立即释放可能面临与刘晓波类似命运,呼吁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释放这些捍卫者。在这 15 人名单中,年纪最大为 81 岁的香港出版人姚文田,年纪最小为 38 岁在独立记者张展。
欢迎加入NGOCN的Telegram频道:ngocn01
微信好友:njiqiren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