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欧盟商会:欧洲企业对中国的商业信心跌至史上最低
据美国之音中文网报道,中国欧盟商会(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6 月 21 日发布今年的在华商业信心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欧企对中国的营商环境和经济前景皆充满不确定性,商业信心更跌至史上最低。在受访的 570 家欧企当中,高达 64% 的受访欧企表示,中国去年的营商环境非常艰困,此占比创自 2004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甚至有高达 37% 的受访欧企已经或打算未来将其亚洲总部移出中国。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彦辞(Jens Eskelund)在报告发布会上说:“对多数(欧商)公司而言,中国已跌出欧商投资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再看看近期的发展,情势更糟,因为 53% 的受访欧企告诉我们,他们今年不打算增加(在华)投资。”他还说,中共二十大强调国安和自给自足的内循环路线,但今年 3 月的全国人大又一再宣示,要扩大开放和吸引外资。两相矛盾的政策宣示,让欧企无法确认,中国是否仍真心欢迎外商来华投资。
另据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彦辞说外国企业最大的担忧就是中国扩大“国家安全”定义,从经济、粮食、能源到政治领域都算在内。他说:“究竟有什么算是国家机密?从哪边开始算是政治问题,哪边开始不算商业范畴?”他说企业无法确知正常运营的范围落在哪里。
根据中国欧盟商会网站介绍,中国欧盟商会由 51 家会员企业于 2000 年成立,其目的是代表欧盟不同行业和在华欧盟企业的共同声音。中国欧盟商会是一个在会员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其核心结构是代表欧盟在华企业的 26 个工作组。欧盟商会目前拥有 1800 余家会员公司,并在九个城市设有七个分会。其作为在华欧盟企业的独立官方代言机构得到了欧盟委员会和中国政府的一致认可。
中国疫情封控期间,中国欧盟商会曾于 2022 年 4 月(即上海封城期间)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胡春华致函,反映中国当时的疫情防控措施,为在华的欧洲企业带来种种挑战,建议中方借鉴新加坡模式,调整防疫政策,包括允许无症状及轻症感染者居家隔离,并施打 mRNA 疫苗。信件由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 ö rg Wuttke)署名、代表 1800 余家欧洲企业会员发出。信中直指,“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为在中国的欧企带来了种种挑战。因为这对中国国内物流、生产经营及供应链产生了巨大压力。
2. 美国涉中国“猎狐行动”第一案:三人被定罪,其中一人是纽约退休警察
据《纽约时报》报道,6 月 21 日,三名男子因代表中国政府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区跟踪一户人家,被布鲁克林联邦法院的定罪。被告迈克尔・麦克马洪(Michael McMahon)、朱勇(音)和郑聪颖(音)的跟踪罪和一项与跟踪相关的串谋罪名成立。朱勇和麦克马洪还被判非法充当外国代理人,朱勇的另一项串谋指控也被定罪。
这一裁决给为期三周的庭审画上句号。庭审期间,检方详细陈述了这三名男子在“猎狐行动”中扮演的角色,中国官员称已进行十年之久的“猎狐行动”旨在遣返逃犯。司法部主张,该行动的部分目的在于让中共控制世界各地的中国公民。布鲁克林案是司法部针对该行动提起的第一起诉讼。
美国司法部近年来一直将中国相关案件视为重中之重,布鲁克林联邦检察官布雷恩・S・皮斯尤其关注所谓外国政府的“跨国镇压”。在判决下达后的一份声明中,皮斯称麦克马洪和朱勇是在“外部敌对势力的指示下”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责美国司法部在此案相关问题上“污蔑抹黑”中国,并称“跨国镇压的帽子美国自己戴再合适不过”。
3. 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人工智能法案》谈判授权草案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6 月 14 日,欧洲议会以 499 票赞成、28 票反对和 93 票弃权,高票通过《人工智能法案》(AI Act)谈判授权草案,迈出限制和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草案通过意味着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将开始“三方谈判”,以确定法案的最终条款。
欧盟于 2021 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法案》,旨在制定管理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的任何产品和服务的规则。此次通过的谈判授权草案,是针对 2021 年版本的紧急修订。涉及内容包括,如何定义人工智能,进一步明确高风险人工智能的场景,同时也保留了此前法案的重要内容,比如禁止在生物识别监控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立法者担心,最近的技术进步可能被用于邪恶目的,使得监控、算法驱动的歧视和大量的错误信息出现,进而可能会破坏民主。
在美国,尽管一些行业官员对此发出警告,但关于限制人工智能的讨论仍在美国国会持续,暂未形成法案。美国总统拜登 6 月 20 日表示,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的风险需要得到解决,他将寻求专家的建议。他在旧金山的一场活动中说:“我的政府致力于在保护隐私的同时维护美国人的权利和安全,解决偏见和错误信息,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在发布之前是安全的。”
4. 联合国通过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性协定
根据联合国新闻网,经过近 20 年的艰苦谈判,联合国 193 个会员国 6 月 19 日在纽约通过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该协议旨在加强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覆盖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海洋。
该协定全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共计 75 条,为国家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之间的跨部门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框架,以促进海洋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解决海洋面临的多方面压力。
该协定将自 2023 年 9 月 20 日(即 2023 年可持续发展峰会次日)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并持续两年,60 个国家批准后即会生效。秘书长须在不迟于协定生效后一年内召开协定缔约方大会第一次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敦促所有国家不遗余力确保该协定生效,并促请它们毫不拖延地采取行动,尽快签署和批准协定。他指出,“这对于应对海洋所面临的威胁,以及与海洋相关的目标及具体目标的成功至关重要,包括《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他还表示愿意帮助各国做到这一点。
欢迎加入NGOCN的Telegram频道:ngocn01